/ /     :  :

温馨提示
请发送至邮箱:trac@rachina.org.cn
温馨提示
请发送至邮箱:bzb@rachina.org.cn
  • 科普宣传 - 科普宣传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宣传 >> 科普宣传
  • 无线电技术的发展

  • 2010-02-05     作者:程学虎     来源:程学虎

  • 一.无线电的发现过程

    无线电的诞生 九十几年前,“嘀、嘀、嘀”三声微弱而短促的讯号,通过电波传过2500公里的大西洋对岸,从此向世界宣布了无线电的诞生。那是1901年12月12日,扎营守候在位于加拿大东南角的纽芬兰(Newfoundland)讯号山(Signal Hill)的马可尼,用气球和风筝驾设接收天线,终于接收到从英国西南角的宝窦(Poldhu),用大功率发射电台发送“ S”字符的国际莫尔斯电码......。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跨过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这个实验向世人说明了无线电再也不是仅限于实验室的新奇东西,而是一种实用的通讯媒介。这一消息轰动了全球,激发了广大无线电爱好者浓厚兴趣,推动了业余无线电运动蓬勃发展。

    虽然马可尼的试验结果令人相当振奋,可是当时一般人认为无线电行径类似光波,发射之后,绝对是呈直线前进,从英国到加拿大,再怎么说一定是无法完成直线的无线电通讯(因此球表面是弧形的),当时的科学理论更证明,从英国发射后的无线电波一定直驱太空,怎么可能 达加拿大 可是从马可尼用简陋的无线电设备征服长距离通讯的试验记录看来,白天,讯号可以远达700英哩,晚间更远达2,000英哩以上,这些试验数据,使得以往的理论所推展出来的必然结果,开始发生动摇了。

    与此同时KENNELLY君及HEAVISIDE君不约而同地分别提出了同样的看法:就是在地球大气层中有电子层的存在,它可以像镜子般,把无线电折射回地球,而不致于直奔太空,由于这种折射回返的讯号,使得远方的电台才得以互相通讯,这种对无线电波有如镜子般作用的电子层称做KENNELLY HEAVISIDE层,但现今一般称之为电离层(lonosphre),而短波之所以如此发达就是受了电离层之赐。

    远从一九二五年开始,许多科学家便开始进行电离层的探堪工作,经由向电离层发射无线电脉冲讯号,然后从电离层折反的回声(Echo)中,可以了解到电离层的自然现象,所得到的结果就是: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就像是一把大伞涵盖了地球,而且随着白天或夜晚或季节的变化而变动,同时发现某些频率可以穿过电离层,而有些频率则以不同角度折返地表,虽然对电离层已经掀开了面纱而有了某种程度的了解,使得短波的国际通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六十多年来,科学家均不放过任何继续研究电离层的机会,甚至火箭发射、人造卫星试验及最近的太空梭飞行,均设计有某些实验,以期能更进一步了解电离层,最近借超高速电脑的帮助,透过假设的模型最后希望能够像气象般,可以预测未来几天的电离层状况。

    无线电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们对各波段进行研究、运用的历史。首先被运用的是长波段,因为长波在地表激起的感生电流小、电波能量损失小,而且能够绕过障碍物。但长波的天线设备庞大、昂贵,通讯容量小,这促使人们寻求新的通讯波段。本世纪二十年代,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发现短波能传播到很远的距离。1931年出现了电离层理论,电离层正象赫兹所说的镜子。它最适于反射短波。短波电台既经济又轻便,它在电讯和广播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是电离层受气象、太阳活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通信质量和可靠性下降,此外短波段容量也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要。短波段为3MHz~30MHz,按每个短波台占4KHz频带计算,仅能容纳几千个电台,每个国家只能分得很有限的电台数,电视台(8MHz)就更挤不下了。从四十年代开始,世界上发展了微波技术。微波已接近光频,它沿直线传播,而且能穿过电离层不被反射,所以微波需经中继站或通讯卫星将它反射后传播到预定的远方。

    二.无线电的应用 1.无线电在军事上的应用

    飞速发展的军事通信技术 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军事通信技术和手段产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革命。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最早的电磁式电报机和点划组合的莫尔斯电码,引发了军事通信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1895年意大利人马克尼和俄国人波波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试验,引发了军事通信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无线电通信技术实现了三大突破:1923年实现了短波通信;1931年实现了微波通信;1936年建立了超短波接力通信;1957年前苏联率先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军事通信便进入了卫星太空通信时代。尤其伴随集成电路技术的一系列革命以及后来计算机、通信卫星和网络技术的崛起和空前发展,使得人类信息技术实现了世纪大飞跃,成为单兵作战武器平台的战斗力倍增器。

      定位现代战场的GPS 20世纪,美国曾在“星球大战计划”中开始建立GPS系统。如今,地球上任何一点、任何时刻都可以接收到来自太空轨道的卫星信号,且三维定位精度、速度精度、时间精度等空前提高。直到今日,新的定位系统在美军采取的多项军事行动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GPS系统,各指挥机构能时刻掌握前方部队执行任务的位置,单兵可以凭借自身的信息平台在面临危险时,可以迅速向求援部队报告自己的准确方位,及时请求紧急空中支援;空中待命的支援战机,可以快速准确地提供高精度救援。1995年,俄罗斯完成了自己的太空定位工程计划,从而使单兵作战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据悉,欧洲联盟新近也投巨资启动了“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该计划将于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单兵武器作战平台的信息系统大都采用小型电脑和无线电子系统构成,它使用微型的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接收机,通过电脑提供士兵所在的具体位置,同时可提供其他士兵所在位置,使士兵之间可以互相配合作战,使战场态势尽收眼底, “一目了然”。目前,由于综合导向技术取得突破,从而克服了全球定位系统易受障碍物阻挡和无线电干扰所造成的信号丢失。

    2.无线电在通信的应用

    1983年,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执行STS-09任务,SAREX小组(Shuttle/Space Amateur Radio Experiment team)促成了W5LFL/欧文加利特(Owen Garriott)成为第一个在太空中业余无线电的宇航员。欧文当时使用的是一台Motorola 2米FM对讲机和一副安装在窗户上的天线。“这里是W5LFL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呼叫…”,欧文在STS-09航天飞机任务中的业余时间,与地球上的业余无线电台进行了上百个QSO,开创了业余无线电联络在人类宇航中的历史。从那以后,各国的业余无线电小组,其中以美国的SAREX,德国的SAFEX,俄罗斯的MIREX为核心的队伍,不断地发展在美国的航天飞机、俄罗斯的和平号太空站上的业余无线电通信设备。

    三.无线电的未来

    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是无线电通信方面的一种新的变革。它的核心技术是用宽频带无线接收机来代替原来的窄带接收机,将宽带的模拟/数字和数字/模拟变换器尽可能地靠近天线,而将电台的功能尽可能多地采用软件来实现。 ——最初提出“软件无线电”概念的是Jeo Mitola,1992年5月在美国通信系统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这种概念。很快就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注意,特别是军方的注意。这是因为现代军事通信对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兼容性、互通性、灵活性以及抗干扰、抗毁性、保密、安全等都有更高的要求。美国军方与Hazeltine公司研制了一种名为“Speakeasy”(易通话)软件无线电台,实现了美军通用的多频段、多功能的无线电平台,能兼容军队现有的各种电台,能同时处理4种以上不同的调制波形。这种电台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带有天线的、能进行话音和数据传输的“掌上电脑”。通信的业务包括话音、数据和视频图像等,因此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软件无线电的出现,是无线电通信从模拟到数字、从固定到移动后,由硬件到软件的第三次变革。被认为是继模拟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之后的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 ——从已经研制出来的软件无线电台来看,其结构和功能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是未来无线电通信的发展方向。

  • 联系电话:010-68061617 电子邮件:rac@rachina.org.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8号国润大厦18层东南侧
  • Copyright © 2009-2015 RACHINA. 中国无线电协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3245号-1
  • 微信公众号
  • Rachina01